2 min read

哲学

最近,我在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东西。是从哲学角度的探讨。儒家的思想一直在向不同方向演化的。他们的共同点是“圣人”应该是人们的共同追求,虽然也有说圣人是不可及的,但是这些人是很少的。

在孔子和孟子时代,圣人是具有超常智慧的,其被称为圣人主要是从智慧的角度出发,道德不是最核心部分,当然道德也是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。这与以后的理解是有很大差距的。在孟子看来,圣人不是神,是人间中的人,和我们一样,但是其又要高于我们。孟子认为圣人是可以修炼成的,因此他提出了“性善论”(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),认为人应该排除外界的有害干扰或误导,保持人的本善性。他在人们的头脑中绘出了一条明确的通往圣人的道路。人们也因此积极行善,并通过积累善以求达到圣人的境界。可以说这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。

荀子也认为圣人不是神,与人没有鸿沟。不过与孟子不同,他提出了“性恶论”(也就是人之初性本恶)。在他看来,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克服“恶性”才能上升到圣人的境界,成为圣人。可以说荀子的学说使儒家得到更广的发展和更深的前行。

当然儒家的内容是很丰富的。非只言片语能说清楚,但现在也只能只言片语了。

到宋朝的时候,儒家就衍生了程朱理学。在这个时代,“圣人”已经是高道德的代言人,已经舍弃了智慧主要为主要内涵。在主流学派眼里,圣人因具有高尚的道德才为圣人,因此人为了成就自己为圣人就得“灭私欲”。所以他们积极倡导灭私欲,要求人们灭私欲。从现在的角度来看,这对我们的历史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。

也罢,这个就说到这里。